上午7時許,一個清瘦的身影便准時出現在了距離軋線近20米高的天車跨道上,他便是陝鋼龍鋼公司軋鋼廠運行作業區技術員王振虎。
隻見他一會兒對著減速機側耳聆聽,一會兒拿起測溫槍對各個傳動部位進行仔細測量,一會兒又俯身做著記錄。龐大的天車穩健地飛馳著,一架架軋機也在鏗鏘有力地運轉著,它們仿佛在向人們講述著一名“百變多能”的85后設備“管家”的奮斗故事……
在實踐中做學問
2013年3月,王振虎正式加入運行作業區,主要負責水泵和天車的維修工作。
由於經常和機器設備打交道,有時候設備發生故障不能一下就解決,他就蹲在旁邊不離身,反復研究,經常加班延點吃住在廠裡。慢慢地,他學會了從現場不斷發現問題、分析問題、解決問題進而做到提前預防。
憑著這股子踏實認真的勁兒,一年后,他便被任命為作業區技術員。他深知水系統與天車系統存在點多、面廣、線長等特點,任何一個環節出問題都會影響到軋線的正常生產。因此,他結合實際情況,大力推行了“菜單式交接班”“運輸線四包管理”“精品泵房創建”等工作,形成了“處處有人負責,處處有人督促,處處有人落實”的良好局面,短短兩年水運及天車設備運行率3.5%以上。
在學習中尋創新
不論在哪個崗位,多學、多問、多思考、多總結是他學習的主要方法。
閑暇時間,他經常會研究做一些小創新、小發明、小改造等來提高工作效率,這也讓他成為了軋鋼廠出了名的發明家。
由他提出對天車減速機實施降速比提行速改造,使天車單次出庫作業時間直接節約1.5分鐘﹔遙控行車防脫裝置改造的實施,有效防止了鋼絲繩脫槽事故﹔棒一濁環沉澱池改造,有效提升了濁環水質,使濁度控制在30NTU以下,懸浮物控制在50mg/L以下等,為設備及軋線順行提供了諸多創新“金點子”。
在創新中求效益
“廢舊材料能利用的則利用,能修復的則修復,不能出現故障就當廢鐵疙瘩扔掉。”他說,“咱作業區年輕人居多,如果大家都發揮才智,搞技術創新,相信一定能創造出更大效益。”
為了讓更多的人參與到技術創新中來,他將“全員創客”作為抓手,通過以點帶面使得身邊的同事們創新熱情不斷高漲。
功夫不負有心人。在他的影響下,該作業區創客創新實現了100%的參與率。2020年以來,他參與的天車“凹凸板”改造、棒二聯合泵站“無人值守”改造、天車起重量限制器改造等30余項創新項目,年可節約各項費用100萬元以上。
他是一名普通的設備管理工人,不言苦不言累,默默地堅守在工作崗位上,將青春、汗水洒在了鋼城,用“黃牛+創新”精神詮釋了“寶劍鋒從磨礪出,梅花香自苦寒來”,用平凡所傳遞出的正能量帶動著身邊的每個人。
声明:本媒体部分图片、文章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本人观点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,请联系本站删除。